五人小组乘坐先进的深海潜艇开始下潜。随着深度增加,外界光线渐渐消失,只剩下潜艇的灯光照亮周围漆黑的水域。</br>“能量读数持续增强,”一名源士报告道,查看着监测设备,“模式越来越规律,似乎是某种脉动。”</br>林暮秋闭上眼睛,尝试感知周围的能量场。令他惊讶的是,即使隔着潜艇的金属外壳,他也能清晰感受到一种强大而古老的能量波动,仿佛大海深处有一颗巨大的心脏正在缓慢跳动。</br>“我能感觉到它,”他轻声说,“比天观和天池都要强大。它。。。在等待。”</br>下潜约两个小时后,潜艇的探照灯照亮了海床上的一个惊人景象——一个巨大的环形结构,仿佛一座沉没的城市,安静地躺在深海之中。结构表面覆盖着海洋生物和沉积物,但依然能看出精美的设计和精确的几何形状。</br>“这不可能是自然形成的,”海洋科学家惊叹道,“如此规模的人造结构,在这样的深度。。。古代工程技术远超我们想象。”</br>苏雨晴指向环形结构的中心:“那应该是中央枢纽,也是我们的目标。但先检查收割者的位置。”</br>技术人员调整传感器:“检测到一个小型潜水器,位于结构东侧约500米处。他们似乎已经开始探索外环。”</br>“我们需要抢先一步,”苏雨晴决定,“直接前往中央区域。”</br>潜艇小心地接近巨大结构的中心。随着距离缩短,中央区域的细节变得清晰——一个半球形的穹顶结构,表面刻有复杂的符文和图案,顶部有一个似乎是入口的圆形开口。</br>“准备出舱,”苏雨晴命令道,“装备最后检查。”</br>五人穿上深海潜水服,进行最后的通讯和生命支持系统测试。这些特制潜水服不仅能抵抗极端水压,还集成了源力防护和增强功能,使佩戴者能在深海环境中维持正常活动。</br>“记住,水下通讯有限,”苏雨晴提醒大家,“主要依靠手势和预设信号。林暮秋,你负责感知和解读古代机制;我和另外两名源士负责警戒和能量控制;科学家负责记录和分析。”</br>随着气闸室开启,冰冷的海水涌入。五人依次游出潜艇,进入漆黑的深海。尽管有强力照明设备,可见度仍然有限,周围的一切都笼罩在神秘的蓝黑色调中。</br>团队小心地接近中央穹顶。近距离观察,这个结构更加令人惊叹——半透明的材质散发着微弱的蓝光,表面的符文似乎在缓慢流动,就像液体一样。整个穹顶给人一种有机生命的感觉,而非冰冷的建筑。</br>林暮秋游到穹顶表面,轻轻将手掌贴上去。立刻,一股强大的能量波动传遍全身,他的源力感知被大大增强,形成一种前所未有的清晰连接。</br>他通过水下通讯设备向队友们描述:“这是一个休眠中的生物电子混合系统。穹顶不只是保护层,它是一个感应界面,能够识别接触者的能量模式。”</br>他沿着穹顶表面移动,寻找可能的入口或控制点。在接近顶部区域时,他发现了一组特别醒目的符文,它们的排列形成一个复杂的图案,类似于锁或密码系统。</br>“我想这是入口控制,”他通过通讯系统说,“需要特定的能量序列才能打开。”</br>林暮秋闭上眼睛,让自己的感知完全沉浸在穹顶的能量场中。随着专注深入,他开始理解符文的含义和关联——这不仅是一个锁,也是一个身份验证系统,设计用来辨别接触者是否有权限进入。</br>凭借之前与晶体连接获得的知识,林暮秋尝试按特定顺序激活符文,将自己的源力按照古代模式调整。起初没有反应,但在多次尝试后,符文开始发光,一道道蓝色光线从他手掌下扩散开来,沿着穹顶表面形成一个复杂的网络。</br>整个穹顶开始轻微震动,顶部的圆形区域缓慢旋转,露出一个入口。更令人惊奇的是,入口内部没有海水,而是一层薄薄的能量屏障,将海水阻隔在外。</br>苏雨晴游近观察,通过手势表达惊讶和谨慎。经过简短的讨论,五人决定依次通过入口。林暮秋作为最熟悉古代系统的人,被选为第一个进入者。</br>当他穿过能量屏障时,感觉就像穿过一层温暖的水膜。令人惊讶的是,一旦通过,他发现自己处于一个完全干燥、充满空气的空间中。脱下潜水头盔,他发现空气清新且适宜呼吸,仿佛这个空间一直在维持理想的生存环境。</br>其他队员紧随其后,同样惊讶于这个不可思议的环境。</br>“某种高级气闸系统,”科学家惊叹道,检查着仪器读数,“空气成分接近地表,但更加纯净。温度和湿度维持在最舒适水平。这里可能有某种生命支持系统一直在运行。”</br>他们站在一个圆形大厅中,四周墙壁由同样半透明的材料构成,散发着柔和的蓝光。大厅中央是一个复杂的装置,看起来像是一组悬浮的水晶球,大小不一,围绕着一个中心点缓慢旋转。</br>整个空间给人一种超越时代的感觉——既古老又先进,融合了有机与无机、技术与艺术。墙壁上的符文和图案不断流动变化,仿佛在讲述一个无言的故事。</br>“这不仅仅是一个技术设施,”林暮秋轻声说,感受着空间中的能量波动,“它是一个思维的延伸,一个意识的容器。中枢不只是存储信息,